“成帝建始元年(公元前32年)四月辛丑夜,西北有如火光,任寅晨,大风从西北起,云气赤黄,四塞天下。终日夜,下著地者,黄土尘也。”(《汉书·五行志》)文中西北,是指以长安为中心的方位,大致是今天的蒙、甘、宁地区。辛丑夜至任寅晨,约十二个小时,可见发生于西汉成帝建始元年的这次沙尘暴程度之烈范围之广。 “洛阳三月飞胡沙,洛阳城中人怨嗟。”(李白《扶风豪士歌》)唐代,位于北方的古都洛阳就有沙尘暴了。 “燕市带面衣,骑黄马,风起飞尘满衢陌。归来下马,两鼻孔黑如烟突。”——这是屠隆《在京与友人书》一文中写沙尘暴袭击京城的情景。屠隆(1542-1605),明万历五年(公元1577年)进士,曾任礼部郎中。“风起飞尘满衢陌”可见“燕市”(北京)在明朝时沙尘暴就相当严重了。 据央视“新闻联播”报道,2007年春天,沙尘暴又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,甚至到了韩国、日本。四月上旬,甘肃省玉门等地还遭受强沙尘暴袭击,上海市也出现了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扬沙浮尘天气。 沙尘暴为何久治不愈?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石广玉接受媒体采访时说,沙尘暴是一种自古以来就有的自然现象,在地球上至少已经存在了数十万年到数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,中国的黄土和南极以及格陵兰的冰芯纪录对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明。石广玉认为,对沙尘暴的产生起主导作用的是自然因素。因为当今的地球气候形势决定了在北回归线正负5至10度的范围内出现一个干旱气候带,在陆地上形成沙漠;沙漠的出现提供了沙尘暴形成的“物质基础”,在适当的天气和气候条件下,沙尘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。抱着一种“人定胜天”的想法去消灭沙尘暴是不现实的。人类治理沙尘暴才短短几十年历史,积累的经验和手段均不足,治理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,也是一个永远走不到尽头的漫长过程。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国玉认为,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,人类活动加剧了荒漠化的过程,在一些农牧交错带地区,因为土地的开垦出现了一些沙源,这就加剧了某些地区的沙尘天气。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一些治理,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。 植树种草是目前治理沙尘暴常用的方法。但石广玉认为,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采取不同的措施,宜林则林、宜草则草、宜荒则荒,不能“一刀切”。比如,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的干旱沙漠地区,植树种草几乎没有任何意义,因为这里气候干燥,水源短缺,而保证草木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。种树栽草也许能取得暂时的效果,但难以持久。而在年平均降水量200至400毫米的地方,植被具有自我恢复的能力,只要不再开荒、过度放牧,停止人为的破坏活动,将草场围栏保护起来,1至2年时间植被就能恢复,从而起到减缓沙尘暴的作用。大自然本身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,这种能力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,只有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规律,才能花费最低的成本起到较好的治理效果。 在治理沙尘暴中,美国采用免耕、留茬、草田轮作、秸秆还田的方法,收到了显著成效;日本采用在海岸沙丘防风林的保护下,对内侧的沙丘地开辟利用的模式,使流沙固定和沙丘地的改良利用密切结合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理与利用体系。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艾婉秀介绍,今年我国的沙尘天气比去年明显减轻,具体的次数大约是11至15次,而以往多年的平均值是19次,2006年是18次。国家气候中心工作人员肖风劲认为,从沙尘天气的变化看,40多年来,北方地区春季平均沙尘天气日数总体呈减少的趋势。虽然近半个世纪北方地区沙尘天气的频次总体上呈减少趋势,但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增长、社会经济的发展,沙尘天气造成的危害会愈加严重。 万万博体育登录地处中国西南部,位于长江上游,北有秦岭与大巴山的双重屏障,且生态环境良好,少有沙尘暴光顾。即或有,每年春季也就几日扬沙浮尘天气,一场大风或一场雨后,扬沙浮尘就没了踪影。与北方大部分地区相比,生活在这里,真是三生有幸。 |